2024年8月29日清晨,广州番禺一幼儿园的晨检通道刚热闹起来。送女儿入园的李女士正弯腰给孩子整理书包,突然捂住胸口直挺挺倒在塑胶跑道上。保安陈伯最先冲过去,发现她脸色青紫、没了呼吸。班主任张老师听到惊呼,抱着急救箱飞奔而来——上个月刚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她立刻跪在地上做心肺复苏,另一位老师百米冲刺取回墙角的科曼AED。
机器语音指导着贴电极片、按除颤键,三分钟后,李女士喉咙里发出一声轻咳,120救护车恰好呼啸而至。后来医生说,这短短几分钟的接力,抢回了最关键的黄金时间。
这场发生在幼儿园门口的救援,恰是AED进驻校园必要性的生动注脚。幼儿园作为3至6岁儿童集中的场所,每天有数百名孩子、家长和教职工进出,人员密度大且包含老幼群体——这类人群突发心脏骤停的风险虽不高,但一旦发生,后果往往更严重。
从政策层面看,近年来多地教育部门已明确要求学前教育机构配备急救设备,广州番禺区更是在2024年初就将“每所幼儿园配置AED”纳入民生实事清单。东沙幼儿园的科曼AED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,正是政策落地见效的体现。对幼儿园而言,AED不仅是一台急救设备,更是构建安全防线的重要一环:它让保安、老师这些日常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成年人,在突发状况下有了专业工具的加持,从“只能呼救”变为“能救、会救”。
更深远的是,当孩子们看到老师冷静使用AED救人的场景,当家长们知道幼儿园有这样的“生命神器”,安全感会转化为对教育环境的信任。就像东沙幼儿园事后组织的急救观摩课上,孩子们指着墙角的AED问“这是什么呀”,老师笑着说:“这是能帮人打败死神的小机器哦。”这种潜移默化的安全意识启蒙,或许比任何安全教育课都来得深刻。毕竟,守护孩子的成长,首先要守护他们身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生命瞬间。